在秦岭山脉那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宛如钢铁巨龙般的高速铁路正紧锣密鼓地施工中,它,就是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的西康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关键组成部分,西康高铁正线全长171公里。待2026年建成通车后,西安至安康的时空距离将被大幅缩短,为区域间的交流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然而,在安康西站赵家山隧道口的建设现场,工程团队却遭遇了一个棘手至极的挑战——膨胀土边坡这一“地质炸弹”的威胁。膨胀土,这种具有显著“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特性的特殊土质,就像地质界中一颗隐藏的“不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工程的安全。它极易引发边坡变形,甚至导致滑坡事故,给高铁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传统的依靠人工进行监测的手段,已然难以满足现代高铁建设对安全管控的严苛要求。
“人工”到“天网”的监测跃迁
“在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全站仪进行人工监测。技术人员们常常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攀爬那陡峭的山坡,每天仅仅能够获取1-2次数据。如果仅依靠传统设备,等发现异常时,抢险工作就会变得被动。这种情况下就得时刻关注降雨量和边坡移位情况,因此引入智能化终端尤为关键。”中铁科研院西北院项目负责人回忆起过去的监测方式,感慨万千。“等我们发现异常情况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处置时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潜在的危险逐渐逼近。”
但如今,随着西北院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监测平台投入使用,这一困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由9套地表位移站、2套深部测斜仪和1套气象站组成的智能化终端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膨胀土边坡一体化监测,这一创新举措,就像为高铁建设装上了一双“智慧之眼”,让工程团队能够实时、全面地掌握边坡的动态变化。
北斗“天眼”锁定毫米形变
在赵家山陡坡上,9台全自动电子边坡位移监测站与基准站协同作业,构建起覆盖西康高铁安康西站周边地形的精密监测网络。这套系统以固定频率向云端传输数据,每台设备均集成北斗+GPS 双模定位芯片与RTK 实时动态差分技术——前者如敏锐“双眼”捕捉边坡细微位移,后者则通过高精度差分修正将定位精度控制在±2毫米,这一精度水平,意味着哪怕是边坡上极其微小的位移变化,也难以逃脱监测系统的“火眼金睛”。
监测终端内置超级电容,可在连续20天阴雨天气下持续工作;整套系统功耗仅50W(相当于笔记本电脑),低功耗设计确保长期稳定运行。其“星型组网”模式更是实现了技术突破:基准站可同时为半径5公里内的测量站提供差分服务,较传统4G直传方案节约60%通信成本,以高效架构完成从数据采集到云端传输的全流程智能管控。
云端“心电图”预警风险防控
在西北院定远基地的云边坡数据监测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数据曲线如灵动的音符般实时跳动,生动地演绎着科技与自然之间的精彩博弈。软件项目负责人轻轻触碰屏幕,调出了二维位移趋势图,自信地介绍道:“这套系统就如同给边坡安装了一台精密的心电监护仪,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技术,该平台能够对施工扰动、干湿循环、降雨入渗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膨胀土边坡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估。这意味着,无论边坡受到何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系统都能够精准地分析其变化趋势,为工程团队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平台搭载的智能分析系统如同经验丰富的“安全诊断师”,通过“黄-橙-红”三级预警机制自动识别位移速率突变、深部剪切变形等危险信号,并实时推送警报。当系统触发预警时,《边坡健康诊断报告》同步生成,技术人员可以关联加固方案数据库,为工程人员提供精准的处置建议,如锚杆加固、坡面封闭等技术措施,推动工程团队从“发现异常再抢险”转变为“预判风险先防控”。软件项目负责人强调,这种模式重塑了传统管理流程——基于实时数据的动态评估与智能决策,使边坡安全管控效率提升60%以上,真正实现了从“应对风险”到“预防风险”的战略转型。
这些默默无言的“隐形卫士”,正以毫米级的精准守护,为西康高铁这条钢铁巨龙穿越地质迷宫保驾护航。智能化监测平台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在特殊地质条件下高铁建设实现了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控”的战略转型。随着更多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这套“智能护盾”将持续升级进化,为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护方案,让中国高铁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