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至14日,“第一届徐邦栋讲座暨第二届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技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会议聚焦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议题,弘扬“中国滑坡学之父”徐邦栋学术思想,来自国内防灾减灾领域知名院士、资深专家、行业领军人才与工程技术骨干等260余人共探行业技术瓶颈破解路径、创新理论发展方向及工程实践优化方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唐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监事长杨晓杰,甘肃省地震局局长石玉成,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科创部部长孙华,中铁科研院总经理高红兵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光齐,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俄罗斯工程院院士马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郑国光等院士、专家参加会议或作学术报告。大会开幕式由西北院总经理李舟主持,总工程师李永强做大会总结。
高红兵代表大会组委会向远道而来的院士、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给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难题;徐邦栋先生是我国铁路路基与滑坡防治专家,是中国滑坡灾害防治学科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也是中铁科研院防灾减灾专业的缔造者与领路人,他深耕地灾防治领域七十余载,为我国交通工程防灾减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次研讨会以 “传承创新防灾减灾技术,筑牢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屏障” 为主题,既是对徐邦栋先生的深切缅怀、对其科学精神与技术遗产的传承发扬,也是汇聚全国交通、地质、岩土等领域顶尖专家,聚焦徐邦栋学术思想传承、滑坡防治技术创新、智能监测预警应用等关键议题,响应国家战略、破解行业难题、共促技术进步的具体实践与现实需要,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在会上畅所欲言,在滑坡防治智能技术等前沿领域探索突破,为守护人民安宁、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铁科研院高级专家郑静在大会上介绍了中国滑坡学开创者徐邦栋的地质基础与现场先行、构造调查与力学配套、学科融合与专业渗透、系统思维与动态分析、滑坡分析与防治理论、高堑坡稳定控制理论等六大学术思想和滑坡分析防治的技术成就以及重大工程贡献。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张华研究员介绍了在徐邦栋指导下新一代滑坡防治工作者解决的北京戒台寺、福建箭丰尾、三峡滩坪、青海湟水河等巨型滑坡灾害的防治难题及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
陈祖煜院士对徐邦栋学术思想、工程贡献以及西北院的滑坡防治成果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作了“滑坡防治的抗滑桩工程”报告;郑国光会长作了“科技赋能灾害风险防范” 报告,陈光齐院士作了“深度学习与智能防灾减灾”报告;王兰民、王家鼎、卢应发、马惠民、廖小平、王安福等40余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报告涵盖理论前沿与工程实践,从机理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平台建设等多个维度体现了滑坡防治多学科交叉渗透、多专业深度融合的特色与愿景,搭建了技术交流与经验互鉴的高层次学术平台,必将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与岩土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西北院防灾中心总工程师张俊德作了《滑动带(面)简述》专题报告;地质灾害防治科创中心副主任吴红刚作了《地质灾害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和韧性防控技术》专题报告:特殊土治理科创中心主任米维军作了《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太阳能热棒技术的应用效能研究》专题报告;特殊土治理科创中心副主任程佳作了《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桥台台背换填效果研究》;中铁科研院一级专家薛春晓作了《光伏能源基地中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探讨》的专题报告。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共同考察了中国中铁科技研发中心,参观了西部环境岩土及场地修复技术工程实验室、智科产品中试车间和工程检测科技创新平台,并就提升科研能力、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加强跨领域技术融合与创新、拓展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唐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监事长杨晓杰对徐邦栋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倡议广大滑坡科技工作者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在滑坡防治的险峻战线上攻坚克难,为我国交通建设事业发展多做贡献。本次大会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主办,中铁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办。
相关链接
徐邦栋,我国铁路路基与滑坡防治杰出专家,滑坡学的开拓者和核心奠基人,被业界尊称“徐滑坡”,被誉为“中国滑坡学之父”。毕生致力于路基特别设计、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及重大复杂滑坡治理工程应用实践,七十余年间系统揭示了滑坡规律,开发了高效防治技术,成功治理了数百处重大滑坡灾害,为保障铁路安全和国家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