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治文,男,汉族,1991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2011年博士毕业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教授级高工,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度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现任甘肃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秘书长、国家铁路局评标专家、青海省环境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冻土及其他特殊土地区的铁路筑路技术和病害治理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科研课题18项,其中科技部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8项,主持完成技术服务项目多项。攻克多项特殊土地区铁路建设、维修养护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具有技术创新性,并能在工程实际中得以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对多年冻土区工程措施长期作用效果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青藏铁路主要工程措施——热棒路基、片石路基和碎石护坡路基结构的作用机理、适用条件和设计参数,提出了在多年冻土区铁路线位、构筑物位置和工程措施等方面的优化建议,是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暂行规定》的有益补充;提出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沉降开裂、桥梁变形等工程病害及次生不良冻土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成因,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整治措施;提出了以太阳能制冷为关键技术的维护多年冻土稳定性的新装置,获得了多项专利,填补了暖季冻土工程主动降温装置方面的空白。在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特性及设计参数进行室内试验和现场浸水试验的基础上,给出了沿线自重湿陷土层厚度、湿陷等级等关键参数,提出了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判定自重湿陷土层下限深度的实际值的方法,并首次提出了依据现场试验参数判定湿陷敏感性的“视湿陷速率法,为湿陷性黄土区工程建设规范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参与编国家标准《热棒》(GB/T27880-2011)和《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2013)。出版《青藏铁路冻土环境和冻土工程》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和编写报告20余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获授权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